首页 资讯 正文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的“绿色逆袭”

体育正文 168 0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的“绿色逆袭”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的“绿色逆袭”

爱东营讯 从“种啥啥不长”的(de)不毛之地到(dào)“种啥长啥”的希望田野,东营区如何让盐碱地焕发(huànfā)新生?带着疑问,记者走进东营区一探究竟。

六户镇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现场,农技专家们正在田间(tiánjiān)地头“把脉开方”,专家从品种选择、播种时机,讲到(dào)田间管理、病虫害防治,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农户们听(tīng)得(dé)津津有味。“通过参加镇上(shàng)组织的专家培训(péixùn),我们学到了这么多新技术,对增产增收更有信心了!”翻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(bǐjìběn),六户镇村民苏广东开心地说。“经过技术改良,原本板结的土壤(tǔrǎng)变得松软,从以前种啥死啥,到现在种啥长啥,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!”苏广东站在田边感慨(gǎnkǎi)。如今,这片盐碱地上不仅种上(zhǒngshàng)了“济麦22”小麦,还安装了先进的农技四情监测系统。“以前种地全靠经验,现在有了这个系统,啥时候浇水、施肥、打药,手机上一目了然,真是太(zhēnshìtài)方便了!”苏广东边说边掏出手机打开APP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田间的苗情、墒情(shāngqíng)、病虫草情和灾情数据。

“这台机器一天能作业400亩,效率是(shì)人工的100倍,还能精准控制药量(yàoliàng),减少农药使用。”在(zài)牛庄镇(zhuāngzhèn)的金丰家庭农场里,农机手于港正在操作新引进的无人植保(zhíbǎo)机,一场农业发展的“智慧变革”正在上演。农场负责人刘杰(liújié)介绍,农场还配备了(le)土壤墒情监测站、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化设备,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大部分田间管理(tiánjiānguǎnlǐ)。“去年我们的亩产达到900斤,喜获丰收。”这样的场景,在东营区已成常态。今年以来,东营区联合高校开展各类新农民(nóngmín)培训,开设智慧农业、电商营销等课程,学习无人机驾驶、智能设备维修等新技术,为盐碱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。

走进龙居镇小麻湾村的西瓜种植基地,嫩绿的西瓜在田(tián)垄间蔓延生长,它们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和出众(chūzhòng)的品质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。而(ér)让这些“麻湾西瓜”品质出众的秘密(mìmì),就藏在地下(dìxià)——“我们用的是自己生产的有机肥,这样种出来的西瓜绿色无公害,既提高了西瓜的品质,又节省了成本,同时增加了收入。”种植户杨金峰自豪地介绍。在附近的牲畜粪污无害化处理厂,技术工人正在对牲畜粪污进行翻抛处理,经过干湿度调节、给氧(yǎng)发酵、杀虫、翻抛等一整套流程后,粪污被灌袋分装,最终实现(shíxiàn)(shíxiàn)“变废为宝”。这种“取之于牧,用之于田”的种养循环模式,正是东营区探索生态(shēngtài)农业的一个缩影。据了解,该处理厂年处理约3000头养殖牛粪污和1万余亩种植秸秆,生产的有机肥料可(kě)再作用于周边农田,为周边居民提供部分就业岗位(gǎngwèi),每年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(yuán)以上,村集体增收50万元,形成了农业生态循环经济(jīngjì)产业链。

史口镇的瑞丰家庭农场里,“莲藕—小龙虾(xiǎolóngxiā)”综合种养(zhǒngyǎng)模式大获成功。

史口镇的瑞丰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里同样呈现出(chū)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养殖大户盖春铭探索出了“莲藕——小龙虾”综合种养模式。“荷塘为龙虾提供栖息环境(huánjìng),小龙虾的排泄物又成为莲藕的天然肥料(féiliào)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”盖春铭算了一笔账,“一亩地(dì)莲藕收入1000元(yuán),加上小龙虾能多赚(zhuàn)500元,套养的综合效益是(shì)单一种植的1.5倍。”目前,这种模式已在史口镇推广5000余亩,带动30余户农民增收。从“生态包袱”到“绿色财富”,东营区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,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,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这种理念正在改变着这片(zhèpiàn)土地的面貌,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品质(shēnghuópǐnzhì)。

走进位于牛庄镇的(de)东营区现代农业产业(nóngyèchǎnyè)园,连栋玻璃(bōlí)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采摘基地内,郁郁葱葱的瓜藤长势茂盛;高标准出口(chūkǒu)温室中,150余种兰花在枝头绽放;净菜加工工厂里,高品质(gāopǐnzhì)果蔬制品正在生产线上制作……集科技创新、产业集聚、生态示范于一体,园区吸引了水之方种植基地、双福花卉、泽膳(zéshàn)预制菜等多家农业产业落户,形成了从(cóng)研发、生产到加工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,不仅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,也带动了乡村农文旅融合(rónghé)发展的新格局。现代农业园区的蓬勃发展,不仅产业更加兴旺,也鼓起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。“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壮大产业规模,牛庄镇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化、园区化、融合化、绿色化、数字化进程,带动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为(wèi)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(zhīchēng)。”牛庄镇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人(fùzérén)王云介绍说(shuō)。

给(gěi)土地(tǔdì)以科技,给农业(nóngyè)以智慧,这片曾经被“封印”的贫瘠土地,如今正上演着“绿色逆袭”的蜕变之旅,开出一朵朵绚丽的乡村振兴之花。

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生机盎然的沃土,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,东营区以科技为笔(wèibǐ),以生态为墨,在(zài)盐碱地上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,实现了“绿色逆袭”。科技赋能让(ràng)农业有“智”更有“质”,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,闯出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(zōnghélìyòng)的新天地。

(记者(jìzhě) 薄青阳 通讯员 张玉梅)

融媒记者一线行|盐碱地的“绿色逆袭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